[ad#zhengwen]
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一直有种莫名的好感。因为我相信作为上承强汉下启盛唐的四百年绝对不是平常的四百年。
一部三国演义,道尽天下大势,但远没有说清楚世家名门的风情景貌。我最早开始注意这段历史,应该是高中时代,语文老师在那痛陈门阀政治,并以闹得洛阳纸贵的丑男左思的诗为明证“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接着就是我无意间在家翻到一本鲁迅的杂文小集,当中有那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自此我对魏晋南北朝史就情有独钟了。
不夸张地说,汉语成语十有四五出自《世说新语》,而我最近连着看的数本史论书,第一本就是关于《世说新语》的当代解读,然后依次是《绝版魏晋》 《魏晋名士的风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自认这个阅读顺序是非常合理的,首先读今人之解说,省却直接读史论之无趣,同时更增加继续阅读之兴趣。转而读名家之史论,连着四本论集下来,对之前《新语》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最后读诗歌,再次从人物的角度去了解那个时代。 魏晋人材是极其自我,极度自恋的。世家望族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为依托,难得干点什么正经事,当然也有想干正经事却看不上统治阶级或不被统治阶级看上。所以就成天的清谈,郊游,直到北方打过来。
魏晋南北朝在天朝是一个重大转折,对后世有着到很大的影响。
政治上看,这期间皇权失势,世家贵族分享着皇权。因此,隋文唐宗都加强皇权集中。虽然没有明高那么蛮横,那是因为他们还需要世族的支持,但为此而进行的选材改革,即科举制度的诞生,为庶族进入权力中心打开了一扇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族的实力。
民族血缘上,因为北胡在中原的渗透,以及侨民的南下,促进着古汉人与南北双方向少数民族的融合。长达四百年的互相影响,既给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又给久居中原的古汉人带来了多元化的民风。对比汉唐两朝的民俗来看,显然唐朝有着更为包容的心态。这虽然跟唐人强大的自信力有关,但南北朝时期的交流兼济也是原因之一。
文化上贡献就更大了。首先,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对比汉魏晋南朝唐的诗歌,可以明显发现,唐诗中大量词汇,引典均来自南朝,借自汉魏的比较少。此外前文提及的成语半数出新语,也是贡献之一。其次,佛教与玄学的互通有无,不断撞击,既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也修正佛教,使之延伸出佛教最大一派禅宗。中国的佛教,少了很多悟道、传授、信仰的作用,反倒学会了很多务实的功效。再次,汉语语音在这个时代逐步规范化。四声的捋顺,为后来诗歌的繁荣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发现东晋开始,名字中带有“之”字的很多,名气大如王羲之父子,颜之推等人。而我们都知道,三国及更早,古人多是名为单字,字为双字。由于“之”字在汉语中的地位以及音韵学的发展,我怀疑那个“之”属于辅助发音,于人名毫无意义的。
以上就是我最近几个月的读书心得,魏晋风华显然不是几个月就能阅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