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放肆预测

终于看了桃姐,可以挨个聊聊今年的金像奖。31届香港金像奖重要奖项的提名影片我基本都看了,或许是由于规则的问题去年1月份的让子弹飞和刚上映的桃姐竟能正面交锋。

今年的金像奖取消了最佳亚洲电影,由最佳华语电影代之,志在鼓励华语电影发扬光大,而且一个不小心还赶上内地加大引进片数量的年份,可谓意义重大。
获提名的五部影片,我看过其中三部,《那些年》借九把刀的名头以及时下不减的怀旧风潮,取得非常优异的票名成绩;《金陵十三钗》外有蝙蝠侠相助,内有史上最大投资,自是一大热门;《非诚勿扰2》继三年前入围最佳亚洲电影后,再度入围,而且冯小刚与香港电影向来交集颇多,再获殊荣与属正常。另外两部来自台湾的电影,《星空》改编自几米的漫画,《赛赛德克·巴莱》已获金马奖的认可,捎带取下金像,也不足为奇。

赛德克·巴莱

预测:《赛赛德克·巴莱》获奖
 
最佳新演员获提名五人中,萧敬腾的杀手形象并不深刻,连诗雅的银幕处子秀似乎并不如她出唱片表现得好,画壁虽有〝三个嫖客逛青楼〞之嫌,好歹郑爽多少还有些清新气,吴千语……至少《开心魔法》实在看不出是部电影,盛鉴在《龙门飞甲》戏份实在少了些,他又不似张学友在《笑傲江湖》中抢戏。

郑爽

预测:郑爽《画壁》获奖
 
视觉类的技术奖,《龙门飞甲》或者会包圆,《画壁》也许能抢一个最佳服装造型。《窃听风云2》、《夺命金》和《让子弹飞》对最佳剪辑也都就虎视耽耽。
 
听觉类的技术奖,五部提名原创电影歌曲都未给我深刻印象。原创电影音乐来看,个人比较倾向《窃听风云2》。最佳音效,想来想去还是《让子弹飞》吧。
 
动作设计来看,《龙门飞甲》那段龙卷风会加分不少,《白蛇传说》感觉突破不大,《武侠》就突破太大了,我以为释永信大师能在《新少林寺》中亲自上阵,《让子弹飞》的动作戏被三个影帝抢了太多风头。

《龙门飞甲》特效

预测:《龙门飞甲》获奖
 
女配方面来看三个影后加上一老一新,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桂纶镁的造型颠覆太大,有点过。刘嘉玲和惠英红两位出场时间略显短暂。秦海潞的角色似乎并未有充分发挥。 苏杏璇所饰演的角色虽只有两场戏——《夺命金》三线并进,两场戏相来说很多了——但对小人物心态的把握与刻画都是准确到位的。

苏杏璇

预测:苏杏璇《夺命金》获奖
 
在2011年,我对黄老邪曾江拿下最佳男配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看完《桃姐》后,我有所动摇——大汗秦沛的表现也是令人叹服的。另外两位戏骨,王羽、卢海鹏也都十分出色,小谢的反派就算了,反正都拿过的。比较一下,曾江的表演颇为外露,与刘青云、吴彦祖的对手戏中,气场完全压制。反观秦沛,似乎为配合情节,表演方式上绝对的内敛,不露声色中完全角色塑造。曾江似乎在重复黄药师、龙成邦、雷探长这些经典,而秦沛也曾两夺最佳男配,实在很难选择,不知能否双黄蛋啊!

曾江

预测:曾江《窃听风云2》获奖
 
最佳女主还有悬念么?让舒淇给另外三位讲讲感受就成了,反正刚刚输了金马的。

叶德娴

不预测:叶德娴《桃姐》获奖
 
男主方面,四个人、四部戏,绝对可以说是惨绝人寰啊!至少可以确定两个输家:刘青云和《让子弹飞》……《让子弹飞》,三个男主一个都不能少,我甚至怀疑如果不是入围名单非得是五个人,都会把发哥加进来。《窃听风云2》中的刘青云有些中规中矩,气场不如曾江,矛盾不如吴彦祖。而《夺命金》中,刘青云则有着足够发挥,基本未受更多限制。华仔,哦不,刘老板在《桃姐》中塑造的凡常人,十分的贴地气,不做作,否则也不会有金马拿。

刘青云

预测:刘青云《夺命金》获奖
 
最佳编剧只是比男主候选多了个《单身男女》,坦白说,不看好这部都市言情戏获奖。《桃姐》的真人真事,《让子弹飞》的苦心改编,都是大热。麦庄与银河创作组一直也都是可以信赖的金字招牌。这四部也挺难抉择。

《窃听风云2》

预测:《窃听风云2》获奖
 
许鞍华、徐克、杜琪峰、麦兆辉&庄文强、姜文,从这五组六人挑选一组拿奖似乎不比发影帝、定剧本容易。他们各有风格,难分高下。

《桃姐》

预测:许鞍华《桃姐》获奖
 
最佳影片似乎不太方便让刘老板蝉联,照常惯的分猪肉风格,《让子弹飞》应该分食一杯羹,可惜“子弹”热度一年前就下去了,大大的不利。《桃姐》实在是真实的有些平淡了。《夺命金》三线齐发,观影体验略显松散。徐老怪在为众人趟High Tech之路。《窃听风云2》会不重演当年火拼《十月围城》全面失利的悲剧呢?

预测:《窃听风云2》获奖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5年

1985年开始,十大中文金曲的歌手,我是越来越熟悉了……至少不会出现从未听说过的情况了。年度最佳唱片设计属于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依然是手绘风格的。那时候的人是多么爱这种风格啊。

林子祥,十分十二寸

该年度十大中文金曲,有两个人要重点说说:许冠杰和张学友。许冠杰不但拿下一首金曲,更获得了金针奖。而张学友首次杀入十大,还拿下了最佳新人金奖。两代歌神在同一年度分获重要奖项,或多或少有着一种传承的意思。

即便张学友从1985年开始,逐步统一歌坛,但是当时的香港乐坛还是谭张梅的天下——许冠杰,已经不care歌坛了,拍电影随便拉出一首主题曲就足够了。谭校长两首歌进入十大,还是有些优势的。

林子祥也是比较强势的,不但凭借改编一首老歌进入十大,还串烧了诸多经典歌曲,编曲成了《十分十二寸》,这也给后来古巨基那两首《劲歌金曲》树立了一个榜样。

小凤姐的《顺流,逆流》同样也是传唱度极高的金曲,小时候买的众多宝丽金金曲卡带里,几乎都收着这首歌。

翻唱依然当时的主流,尤其是日系的曲子,好像彼时不学习日本流行歌,就要被淘汰了似的。词作人方面,有两潘的比拼,林振强助力许冠杰,向雪怀两曲入围,蔡国权默默耕耘,多方的融合,隐隐有取代黄霑、郑国江等人的趋势。

最后送上林子祥、陈奕迅在拉阔演唱会合唱《十分十二寸》的视频。

菊子曰 这就是菊子曰啦!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4年

上图为1984年十大中文金曲最佳唱片封套设计奖的主,梅姑《飞越舞台》专辑。梅姑舞台上造型的变化向来都是丰富多彩,非常耐看。

1984年的十大,张国荣首次获奖,自此也奠定了一段时间内谭、张、梅鼎立的格局。同样,不能忘记了陈百强,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入围十大了。

这一年同样留下很多经久不衰的金曲,Monica、似水流年、酒干倘卖无、爱在深秋等。词曲人方面,翻唱歌曲占了一半。新生代的词曲人还不见冒头,黎彼得、郑国江、林敏聪、卢冠廷、顾嘉辉、林振强等老人还统治着本土创作市场。

同时,获得当年最佳新人的是,陈慧娴。嗯,眼光非常精准啊。

菊子曰 我用菊子曰写博客,你呢?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3年

[ad#zhengwen-center]

1983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梅艳芳出现在榜单,而早年的许冠杰、郑少秋、汪明荃等常客都不见了。谭咏麟、陈百强、钟镇涛更是同步上位,不同时代出道的歌手分庭抗礼,或者说,新生势力自该年度开始正式接手香港乐坛了。

即便如此,十大里边影视剧主题曲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实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靡靡之音”也不遑多让,没有了许冠杰等人对于民生的关注,“小资”情调开始逐渐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主力。也许可以理解为,五年以来战后一代婴儿潮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了温饱,开始追寻更为穷极无聊的精神享受了。

1983年的金曲,传唱度最广的无疑是《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虽然同年度也有《偏偏喜欢你》、《你的眼神》这样的神作,但是罗文&甄妮,再加上顾嘉辉&黄霑,四人的超强组合,以及83版射雕在内地的大力宣传,基本可以做到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程度了。

从创作者来说,83年的十大中有三首是翻唱歌曲,巧合的是,翻唱的三首都是情歌路线的……顾嘉辉依然有三首歌入选,郑国江为其中四首填了词,陈百强、钟镇涛也称得上唱作型了。虽说演唱者方面,新人接班了,但新生代的词曲作者还是不够给力的。卢冠廷倒是凭借《天籁》,拿下了最佳中文(流行)歌曲奖;最佳中文(流行)歌词奖,依然是在郑国江手中。

当年还评选出了最有前途新人奖——蔡琴,这个奖给得倒也没啥大问题,对蔡琴来说,83年已经不是新人了……同时,香港电台来设立了两个唱片奖,分别是:最佳唱片封套设计奖和最佳唱片监制奖,虽然有点背离十大中文金曲的主题,但是对于鼓励幕后工作人员却有着不小的意义。

金针奖被奥金宝捧走,他是一个乐师,主要负责编曲。顾嘉辉的曲子,基本都是由他编曲出品的。

菊子曰 今天你菊子曰了么?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2年

1982年,香港发生了几件大事情,先是第25任港督麦理浩卸任,他干过什么,自行查阅维基,至少两件事足以令他载入史册:十年建屋计划和创立ICAC。接着,铁娘子访华,赵紫阳表示中国政府要收回香港,但不会影响香港繁荣安定。随后,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接见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代表时指出,中国政府将不迟于1997年收回香港,并保证1997年后“港人治港”、保持香港安定繁荣及香港市民生活方式不变。这三件事先后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港人对于归属感的认同。所以,这一年的十大金曲里边,有两首歌谈到“中国人”,一个是张明敏的《我是中国人》,一个是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所以说,流行音乐直接反映的当时社会的情绪。

看1982年的十大金曲,会令人有点抓狂,顾嘉辉和黄霑的组合,占据了十之五,郑国江抢了两首词。当时的香港乐坛,很难在创作界看到什么新鲜血液的进入。影视歌曲依然是大头,就是顾/黄组合的那五首。比起前一年来,1982年的十大金曲榜单趋势上基本上没有变化,金曲还是靠影视剧流行民间。

从传唱度来说,《两忘烟水里》无疑是十首里边最高的。即便很多人都不记得这首歌是梁家仁版《天龙八部》的主题曲了。此外,陈百强的《涟漪》和谭校长翻唱的《雨丝·情愁》也颇受欢迎。

点击下载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1年

[ad#zhengwen]

1981年的十大中文金曲,在原有十支单曲的基础上,增加了最佳作曲、最佳作词以及最高荣誉奖,前两者用来表彰歌曲的幕后人物,后者,则作为十大中文金曲之金针奖存于世。而这第一届金针奖,颁发给了顾嘉辉。顾嘉辉算是著作等身的音乐人,号称香港乐坛教父。他已经不是简单的与很多歌手合作,而是歌手以能唱顾嘉辉定做的歌曲为荣。当年最佳作曲是黄霑的《忘记他》,最佳作词是卢国沾的《找不着借口》。

当年的十大金曲虽然还是影视歌曲占了大头,但是离开了温拿的谭咏麟成功入围,并由此开创了他和张国荣的争霸时代。粤语歌曲逐步开始脱离影视剧载体,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唱响香港。许冠杰、关正杰、罗文、甄妮、郑少秋这些以影视歌曲为主的歌手,尚在榜单中,林子祥、谭咏麟等就开始接手流行乐坛了。

81年的歌,虽然看上去传唱至今的不多,但是像《印象》、《旧梦不须记》都是港片里很喜欢用的配乐。郑少秋入围的《做人爱自由》,作曲上则借鉴了很多戏曲的元素,很大的丰富了粤语歌的创作来源。甄妮的《东方之珠》,跟罗大佑的并非同一首歌,罗大佑那一首角度更大一些,甄妮却显得心态更低。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