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怀旧进行到底

[ad#zhengwen]

相信大多数人看了标题,就大概其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没错,就是这个月上映的《将爱》,一部将怀旧进行过度消费的电影。

文化产业,最近消费怀旧概念,可以捯饬到2007年的《变形金刚》,正在拍摄第二部续集的电影。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开始消费怀旧?其实网络上对怀旧的消费要更早些,比如大把的“80后×××”。2009年纵贯线的出现,比较狠,从70后一直怀到90后。Big Four更是直接沿袭着纵贯线的思路做。接着一部在消费怀旧更消耗的纸巾的短片《老男孩》,更把这股风吹得更大。音乐界自打小虎队登上春晚之后,诸多组合也开始复出了:年轻一点的,草蜢;年长一点的,温拿,都纷纷做着自己的演唱会——哦,差点忘了去年的那个怒放演唱会了,拉了一群内地摇滚音乐人的什锦拼盘。在连四大天王中三个(当老板的黎明没开)开巡回演唱会的今时今日,王菲的巡唱似乎都显得不是那么特立独行了。甚至连每年暑假都要重播的《还珠格格》,都要出新版的了。

相比前几位大仙们,《将爱》的怀旧似乎时长似乎都显得短暂,不过才十二年而已。相信没几个人会把电影版当作电视剧版的结局来看。这部电影,准确来说,应该是反映当下社会中男中女的婚恋感情的。三个彼此并无关联的假设型情景,让观众不自觉的把今天的李亚鹏徐静蕾当成十二年前的杨铮和文慧。第一个故事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现实中的七年之痒;第二个故事用现实的情形映射幻想;第三个故事就是用扯淡的手法表达无厘头的欲望了。相比之下,第二个故事更靠谱点。当然第二段也是使用电视剧意象最多的一部分,最容易煽动起泛滥怀旧情怀的一段。

为什么开始消费怀旧?为什么消费的是70后80后?首先,电视媒体的爆发式发展是在八九十年代,而这段时间,又恰好是70后80后大开视野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成长期,有着牢不可破的感情根基;其次,当下70后80后既有着一定的消费能力,又有着部分话语权,所以只要稍微刺激一下他们的G点,不但会心甘情愿的掏钱出来,同样也不会留下什么恶评;同时,兲朝下,这批逐步肩负起社会大梁的人们又承受着各种压力,生活远没有当初美好,就更加愿意在精神上找回遗失的美好。

当前文提及那些十几二十年前的意象被过度消费之后,什么来填补这种精神上的空白?Beyond三子是不是也要重组了?太极也差不多要归来么?许家“文武英杰”呢?总不能把陈百强、邓丽君、张国荣和梅艳芳从天堂拉回来吧?

算了,喷了半天,我只是想说,怀旧的归宿只是一场虚荣,有时候给过往留些空白会比被新时代的产品填满更令人惬意。

烂泥 许志安——每周一歌——2010.3.28

“每周一歌”这个系列,已经超我想象的坚持了一年。现在回头看看,多少还是有些成就感的……其实基本上同步进行的历史上的今天,离收队也差不多还有十多天的样子——不过中间缺了一些,会补上的。

许志安,连同张卫健、苏永康、梁汉文,效仿湾湾那边的纵贯线,搞了一个“Big Four”,而且还火速的出了张同名专辑。不过专辑里,新歌只有两首,其他歌曲都是找四个人的老歌来唱的。比如收录的这首,来自许志安的《烂泥》。

不知看我博客的有多少人听过陈奕迅的《垃圾》,安仔这首《烂泥》与前者基本上是堂兄弟来着。歌词意境与旋律都很像。两者都是比较悲情的歌曲,安仔的这首歌,更有点像“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觉。大概是写词人的风格造成的。垃圾一听就是Wyman这种不正经不着调的人写出来的。这首歌的词作者,我查了下,叫李峻,属于词曲双修的。写过的歌有陈奕迅的《Lonely Christmas》《孤儿仔》《马里奥派对》;邓丽欣的《电灯胆》;郑中基的《无赖》;还有我之前推过的,梁汉文的《自作聪明》也是他的手笔。

我在想,是用安仔《烂泥》专辑封面做配图呢,还是用Big Four新专辑封面来配。之所以踌躇,是因为Big Four的封面其实跟这首歌也能配上——四个人共同衔着一支长的玫瑰花……不过还是算了,用安仔的单人照吧。

烂泥 许志安

你 最盛放的玫瑰
流芳百世
怎可瞬间枯萎
我愿意留低
舍身去垫底
任满天花瓣散落这污泥
我 会为你躺下去
全身贴地
方使你企得起
化做了尘土
腐化中等你
甚至输出我养份
全部直至死
愿可做你
脚下那堆烂泥
来守护护你
我未理身上那污积
别轻视我
纵是这种烂泥
能滋润你
耗尽每分让你艳压一切
我 暗地里等下去
宁可远望
不可对你触摸
眼泪也流干
让你可解渴
甚至输出我血液
无惧被刺死
愿可下世
再做这花下泥
来守护你
我愿意躺在最污积
别舍下我
纵是这种烂泥
能亲近你
纵被你踩在脚下也矜贵

历史上的今天——2月8日

2月8日,公历一年中的第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6天(闰年则还有327天)。

701年——李白出生,唐朝诗人。

天朝最牛B的诗人之一。仕途上一直不得志。亏得他仕途不得志,否则就少了个牛B的诗人,多个无趣的官员了。

1828年——儒勒·凡尔纳出生,法国科幻小说家,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正确的时代,写出符合时代的作品。凡尔纳就成开山鼻祖了。

1962年——辛晓琪出生,台湾歌手。

其实,我也只听过她的领悟而已。

1965年——张卫健出生,香港艺人。

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的《日月神剑》?张卫健和郭晋安演的。后来张卫健一段时间闹过不愉快,然后又靠着电视剧在内地红了,反哺香港……然后这两天,又和许志安、梁汉文、苏永康学习纵贯线搞了个Big Four。不过看看当年合作的郭晋安在TVB苦熬成当家小生,不知张卫健作何感想。

1957年——冯·诺伊曼逝世,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电脑之父。

神童,全才,电脑之父、博弈论之父。用二进制来作为计算机基本的数据结构,怎么想出来的啊,非凡的人物啊。

关于我的2009

平平安安无病无痛的度过了2009年,在此,我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门真主安拉信春哥得永生谢曾爷赐福。

2009年于我的工作上,延续了25年来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思路,虽然痛心于自己从事的行业一次又一次的被老大哥CDTH,但卑微如我者只能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发牢骚——指不定什么时候这一亩三分地都要被收回重新规划了。

看了六场演唱会,没想到2009年北京演唱会票房前十的演出中,我奉献了四场——数据来源票务在线。前五中,除了两个外国来的人,纵贯线孙燕姿陈奕迅,这三场都是我早就要看的,外加的一场是被邀请着看了那英的。比较遗憾的是Oasis的演出被取消了。

不记得进了几次电影院看电影,应该不超过十次的样子。暑期档和圣诞新年档的几部热门的片子都看了,坦白说吧,09年估计除了变形金刚II外,基本上不会有哪部片子能让我久久不肯忘怀的——其实我看电影很少肯复盘再看的,因为我更喜欢看烂片低俗片。

09年折腾的跑了好几个地方,尤其是下半年。跑到上海看纵贯线,跑到重庆过重庆,又去沈阳看伤员,还跑回家给姥姥过生日。我为铁路部门和民航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

09年,本单位卖了头牌,送走了教练,继续摆烂,嗯,摆烂到下个世纪吧。

买了两张CD,分别是陈奕迅的《H3M》和纵贯线的《北上列车EP》,download大概十二张专辑。

搭了个博客,并努力保持更新了半年多。估计我这辈子再也用不到之前.cn域名了,尽量保证这个正常、安全、长期的坚持下去吧。

读书的话直接看这个页面就行了。

其他的,没了。2010年看看工作上变化一下,旅行只计划去上海看世博并顺路苏杭七日游,然后偶尔装装孝子。让奔三来得更恶趣味一点吧。

历史上的今天——12月30日

12月30日,公历一年中的第364天(闰年第 3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天。

2006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因被判在杜贾尔村案中犯有反人类罪而在巴格达被绞刑处死。

凭什么死刑到萨达姆这里就是合情合理了?的确,他有罪……

1884年——东条英机出生,日本政治人物。

倭国二战首席战犯啊……

1961年——宾·本·约翰逊出生,加拿大职业短跑选手。

他因兴奋剂而红上加红……兴奋剂其实比得就是科技水平,服用者有没有害都是服用者自己的选择……

1966年——葛民辉出生,香港演员。

非常好玩,油菜花的一个艺人。很喜欢他的演出,纵贯线演唱会的舞台设计都是他负责的。

1975年——泰格·伍兹出生,美国高尔夫球运动员。

老虎先生34岁生日过得一定很不爽,绯闻啊……其实虽然他是公众人物,可是他的道德水准跟他的业务能力为毛要扯上关系呢。

1984年——勒布朗·詹姆斯出生,美国NBA篮球员。

浑身都是腱子肉……不过我不看好他能戴上总冠军戒指。

2003年——梅艳芳逝世,香港歌星兼电影演员,香港演艺人协会前主席。

梅姑在香港演艺圈地位是很高的。不幸啊……

2004年——加藤正夫逝世,日本围棋棋手

我记得,当年说这老头下围棋,布局非常追求美感,有时不惜胜负也要保住美感,真是个固执的老头啊。

历史上的今天——7月20日

7月20日,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组织“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

最著名的保皇党人士,空有一腔君主立宪的措施方案,却没有丝毫武力支持。即便保得住光绪皇帝,为未必能保得住戊戌变法。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登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首位踏上月球的人类。

尽管有很多传闻说这是假的,但我还是相信,这一小步的伟大。

1954年——罗大佑出生,台湾歌手。

木有想到,罗大佑和李宗盛的生日只差一天,怪不得纵贯线把上海站安排在711,原来是偷工,这个周末回去过生日了。罗大佑对华语乐坛的贡献,无需多言。他不仅仅是标杆,更是一面旗帜,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1963年——张耀扬出生,香港演员。

身材极好的,以反面角色为主的演员。我觉得他演技还是蛮好的。《古惑仔》里,被郑伊健K掉了好多次……

1976年——文颂娴出生,香港女演员。

蛮灵气的一个女演员,《谈判专家》还是很不错的戏。

1973年——李小龙(原名李振藩)逝世,香港动作片明星,著名武术家。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通过电影,让洋人们了解中国武术,中国文化,中国人。显然,他不仅仅是一个武术家,一个电影明星,更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