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说起……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及到,在很多互联网初级用户眼中,互联网上的社区就等同于BBS,并认为“社区网络化”很有潜力。我承认了他的前提,否认了他的结论,理由就是天朝人民心中并没有社区的概念。

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概念尚无精准定义——社会学名词本身就很难定义,但是各家都基本认定“社区”至少要包括如下元素:

人:人是活动的基本元素,只有人才能结成社区。

区域:地域共同性才能结成社区。

互动行为:没有交往的同一地域是死水一潭。

认同感:建立在互动行为上的认同感。

对比互联网“社区”概念来说,人=终端;区域=同一网域;互动=终端间交互行为;认同感则是“社区”的主题。

既然“社区”是个舶来品,显然我们参照西方社会的社区更加有意义一些。一、最原始的社区,是基于宗族血缘关系而形成的,认同感来自于这层宗族血缘。在早期,限于交通工具和生活需要,人是很少从在社区间往来的。二、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旧有的宗族血缘社区被打破,新的,为生产生活而存在的社区出现,这种社区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上。每一次迁移,都会从前一个生产社区进入到新的生产社区。三、社会继续进步,社会财富积累多了,人们不在为生产生活为生产第一要求的时候,新形式的社区,基于某种默认或者明文契约及小众公德为认同的社区进而结成。四、时代依然前进着,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人们已然从社区进入到高楼大厦的网格式生存环境,社区内的互动行为减少,认同感变为经济细分——这个很容易理解,打个比方,同一地段的房价决定着该地段住户的大致收入相当。现下的社区渐渐被分为居住性社区、交际性社区。基本元素都一样,前者地理区域比后者要小,互动行为要少,认同感要低。

由西方社区变化可见,交叉式迁移、契约是社区进化的重要诱因及条件。但是纵观天朝历史,19世纪之前,每次人口迁移都不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前提。作为农耕民族的天朝子民,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放弃私有土地的。当不得不放弃私有土地迁移时,几乎都是全宗全族同步进行。生产社区直到清末闯关东时的人口迁移才出现。同时天朝人民的契约观淡薄,私德之心又远远大于公德之意,导致了天朝基本上是直接从宗族式社区快步进入混杂式社区即乔迁到独门独院的居住环境。

因为天朝的这种情况,所以天朝子民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稀少而又谨慎,而同党朋辈之间的互动却频繁而又盲目。从政治活动中就很容易看出来。天朝历史上的每次党争之乱都是因为有着共同私德、利益的团体互相倾轧造成的。党争不分公共利益道德,只要对手危害到私德,那么无论其政策是否对公德有益,都是要直接打倒的,并美其名曰“矫枉过正”。

基于此,映射到互联网产品中,则可发现。聊天室、IM、博客偏重于个人感性而发布信息;BBS和论坛基于共同目的、兴趣、爱好而结成朋党,不单获取私德,更加以攻击带有敌意倾向的群组为乐;SNS、微博客则是以互动行为为主要活动方式——窃以为微博客虽然是个人的唠叨,但更侧重于关注他人的唠叨,具体阐述可参见这里

而再看看天朝互联网应用中,聊天室、IM、BBS及论坛的发展是相当好的,即便聊天室是过气产品。而博客、SNS这类需要付出和互动的产品却很一般,即便SNS这两年很火。道理很简单,天朝子民关心私德,以个人为本,以朋党为干,缺少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行为。SNS现在热门的只是游戏组件,而不是服务组件。大家更加愿意努力索取,却极少付出,这是天朝民族性决定的。更愿意闭门造车,闷头苦干,却不愿意积极交流,互通有无。

虽说虚拟社区是数字化的,但是民族性却是实实在在的。就从产品应用来说,天朝内外的互联网就是两个世界。不过话说回来,两个不同产品应用的互联网世界,总好过因为GFW存在而产生的两个不同内容的互联网世界。

去他大爷的web2.0

话说web2.0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下五六年了,虽说人们网民已经习惯了内事问百度外事问Google房事问天涯的不良作风,但归根结底获取信息的途径依然是sina、sohu、163——哪怕是你sina名人草根博客双管齐下;sohu你整合个人平台;163你“无评论不新闻”。搞来搞去,闹腾这么多名堂,可依旧没人理你这茬。

回头看看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发展史吧,十年前南北两滴三家门户的出现,令得一群翘着二郎腿,穿着天蓝色衬衫,拒绝领带的第一代互联网用户以及对新鲜事物永远有着好奇心的学生直扑网络新闻。就好象二十年前,大街小巷的伯伯大爷阿姨婶婶买晚报一样积极认真。就连谈论的话题也始终绕不开这几家的头条,唯一的变化就是接收信息的渠道从报纸电视变成了网络。

转过头,那些二郎腿们发现“哎,这不对啊,老子如此精英,为毛要仅仅从你们三家获取信息啊”。于是天涯社区出现了,猫扑大杂烩出现了,论坛火了。更多的来自莫名其妙领域的人扑向了这里。不过玩乐一圈后,又反过味儿来了,“NND,跟一群莫名其妙,翻来覆去这么颠倒着讨论着一个话题,重复着自己的观点,真腻歪”。于是乎博客火了。

于是乎,Web2.0借由着博客这个东西——虽然论坛也TMD算是2.0——热乎了,跟酸菜似的——猪肉炖酸菜中,酸菜最大的用处是用来降低油腻。但是人们还是不爽,还是觉得别扭,纽带还是不够细密。好了,伟大的SNS理论,乘驾着Facebook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虚拟的社会体系,每个人正经的当了把信息源的瘾。发句牢骚,有个人回个评论,满足了;传张照片,有个人叫声好,满足了;搞个标题党式的投票,有群人参与了,满足了。

论坛上有枪文,博客里有营销,SNS里有牢骚。NND,全都是垃圾信息。一大票人,被这些垃圾制造源指引着,领路着继续产生更J8多的垃圾。大爷的,你被老板炒了,关老子P事;你传张照片,跟我有毛关系;你搞个民调,又有啥意义?都TMD是信息垃圾。

好了,垃圾多了,受蒙蔽的,上了当的人们发觉,“干,还是找个靠谱点的地方好,清净啊”。好家伙,又回到起点了,网络新闻又重新成为最广泛的互联网应用了。说来说去,话语权还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门户网站的编辑,细分的论坛,专业的博客。没有话语权,毫无影响力的普通用户,有个球资格当信息源,充其量就是个垃圾制造源——就像我的博客也是一个熊样。

别以为着自己酸几歪歪的在这在那喷了三五句,就有人理会你,就能改变点啥,扯淡呢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在于别人如何看待,关键是自己怎么看待。别盲从,听风就是雨,该干啥干啥,去找你切实需要的,除了百度GoogleWiki,这个世界还有图书馆,资料室。别偷懒,单位时间内,你能从仅有不足10%是有价值的信息海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肯定不如从仅有10%是垃圾的信息海里找到得多。

长点记性,有点脑子。尽信书还不如无书呢,何况互联网比资料还不靠谱呢。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失去;无思考得到的东西——你得到P了你得到!

开心网为啥还不出正式版?

现在一天泡在开心网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有3个小时左右吧。其实之前也先后玩过诸如校内、海内、或者新浪空间之类的仿facebook网站。话说他们虽然都属于SNS吧,但是并非SNS唯一代表,所以不是很愿意用SNS网站来描述它们。

一直很好奇,开心网测试都半年了,为啥还不转入正式版呢?大概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吧。广告没有,增值服务现在还没发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相熟的人之间互相恶搞娱乐的作用。像我,就是因为一群网上认识的朋友建立了一个QQ群,没事在里边瞎讨论才长时间泡在上边。而且,开心网上的群组和博客功能基本是荒废,无人使用的——至少我接触的玩开心网的人基本上都主要玩四个插件:投票、泊车、贩奴、答题。这些东西,基本上属于非核心竞争力产品——同时注意下,偶前句提到的QQ群——天朝目前几乎所有的仿facebook网站的用户最终落脚点几乎都是在QQ上了。偶就不止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了。

坦白说,我向来不看好仿facebook网站在天朝的发展,原因无他,一个LM无敌的腾讯稍稍发下力就足以横扫这块市场了。企鹅之所以不发力,偶猜很大程度是考虑避免和现有业务发生冲突,说到底,企鹅的立足之本还是它那无耻而又有效的增值服务上。企鹅大概是在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既避免和传统业务的矛盾,又能占据SNS这块被炒作至红得发紫的市场。

开心网,继续玩,仿facebook继续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