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放肆预测

终于看了桃姐,可以挨个聊聊今年的金像奖。31届香港金像奖重要奖项的提名影片我基本都看了,或许是由于规则的问题去年1月份的让子弹飞和刚上映的桃姐竟能正面交锋。

今年的金像奖取消了最佳亚洲电影,由最佳华语电影代之,志在鼓励华语电影发扬光大,而且一个不小心还赶上内地加大引进片数量的年份,可谓意义重大。
获提名的五部影片,我看过其中三部,《那些年》借九把刀的名头以及时下不减的怀旧风潮,取得非常优异的票名成绩;《金陵十三钗》外有蝙蝠侠相助,内有史上最大投资,自是一大热门;《非诚勿扰2》继三年前入围最佳亚洲电影后,再度入围,而且冯小刚与香港电影向来交集颇多,再获殊荣与属正常。另外两部来自台湾的电影,《星空》改编自几米的漫画,《赛赛德克·巴莱》已获金马奖的认可,捎带取下金像,也不足为奇。

赛德克·巴莱

预测:《赛赛德克·巴莱》获奖
 
最佳新演员获提名五人中,萧敬腾的杀手形象并不深刻,连诗雅的银幕处子秀似乎并不如她出唱片表现得好,画壁虽有〝三个嫖客逛青楼〞之嫌,好歹郑爽多少还有些清新气,吴千语……至少《开心魔法》实在看不出是部电影,盛鉴在《龙门飞甲》戏份实在少了些,他又不似张学友在《笑傲江湖》中抢戏。

郑爽

预测:郑爽《画壁》获奖
 
视觉类的技术奖,《龙门飞甲》或者会包圆,《画壁》也许能抢一个最佳服装造型。《窃听风云2》、《夺命金》和《让子弹飞》对最佳剪辑也都就虎视耽耽。
 
听觉类的技术奖,五部提名原创电影歌曲都未给我深刻印象。原创电影音乐来看,个人比较倾向《窃听风云2》。最佳音效,想来想去还是《让子弹飞》吧。
 
动作设计来看,《龙门飞甲》那段龙卷风会加分不少,《白蛇传说》感觉突破不大,《武侠》就突破太大了,我以为释永信大师能在《新少林寺》中亲自上阵,《让子弹飞》的动作戏被三个影帝抢了太多风头。

《龙门飞甲》特效

预测:《龙门飞甲》获奖
 
女配方面来看三个影后加上一老一新,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桂纶镁的造型颠覆太大,有点过。刘嘉玲和惠英红两位出场时间略显短暂。秦海潞的角色似乎并未有充分发挥。 苏杏璇所饰演的角色虽只有两场戏——《夺命金》三线并进,两场戏相来说很多了——但对小人物心态的把握与刻画都是准确到位的。

苏杏璇

预测:苏杏璇《夺命金》获奖
 
在2011年,我对黄老邪曾江拿下最佳男配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看完《桃姐》后,我有所动摇——大汗秦沛的表现也是令人叹服的。另外两位戏骨,王羽、卢海鹏也都十分出色,小谢的反派就算了,反正都拿过的。比较一下,曾江的表演颇为外露,与刘青云、吴彦祖的对手戏中,气场完全压制。反观秦沛,似乎为配合情节,表演方式上绝对的内敛,不露声色中完全角色塑造。曾江似乎在重复黄药师、龙成邦、雷探长这些经典,而秦沛也曾两夺最佳男配,实在很难选择,不知能否双黄蛋啊!

曾江

预测:曾江《窃听风云2》获奖
 
最佳女主还有悬念么?让舒淇给另外三位讲讲感受就成了,反正刚刚输了金马的。

叶德娴

不预测:叶德娴《桃姐》获奖
 
男主方面,四个人、四部戏,绝对可以说是惨绝人寰啊!至少可以确定两个输家:刘青云和《让子弹飞》……《让子弹飞》,三个男主一个都不能少,我甚至怀疑如果不是入围名单非得是五个人,都会把发哥加进来。《窃听风云2》中的刘青云有些中规中矩,气场不如曾江,矛盾不如吴彦祖。而《夺命金》中,刘青云则有着足够发挥,基本未受更多限制。华仔,哦不,刘老板在《桃姐》中塑造的凡常人,十分的贴地气,不做作,否则也不会有金马拿。

刘青云

预测:刘青云《夺命金》获奖
 
最佳编剧只是比男主候选多了个《单身男女》,坦白说,不看好这部都市言情戏获奖。《桃姐》的真人真事,《让子弹飞》的苦心改编,都是大热。麦庄与银河创作组一直也都是可以信赖的金字招牌。这四部也挺难抉择。

《窃听风云2》

预测:《窃听风云2》获奖
 
许鞍华、徐克、杜琪峰、麦兆辉&庄文强、姜文,从这五组六人挑选一组拿奖似乎不比发影帝、定剧本容易。他们各有风格,难分高下。

《桃姐》

预测:许鞍华《桃姐》获奖
 
最佳影片似乎不太方便让刘老板蝉联,照常惯的分猪肉风格,《让子弹飞》应该分食一杯羹,可惜“子弹”热度一年前就下去了,大大的不利。《桃姐》实在是真实的有些平淡了。《夺命金》三线齐发,观影体验略显松散。徐老怪在为众人趟High Tech之路。《窃听风云2》会不重演当年火拼《十月围城》全面失利的悲剧呢?

预测:《窃听风云2》获奖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80年

[ad#zhengwen]

时间进入1980年,这一年,林子祥爆发性的连带着两首歌杀入Top Ten榜单。《分分钟需要你》和《在水中央》都是至今历久不衰的金曲,尤其是前者,我一直很喜欢。林子祥是香港比较少见的全能歌手,不单是能创作,更能创作歌唱不同风格的曲目,现在没事还跟老婆叶倩文出来开开演唱会,做点现场秀什么的。

影视主题曲依然是1980年的主力,十首歌中,七首歌是影视剧主题曲。包括什么《上海滩》、《京华春梦》、《亲情》什么的。那个时代,一部电视剧深入人心,它的主题曲也会红起来;主题曲好听,更能拉升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

创作方面,除了林子祥的两首创作外,依然是顾嘉辉、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的天下,至少到现在来看,香港流行乐并没有新人的强势插入,更加没有明星的诞生,这也给未来张国荣、谭咏麟争霸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点击下载

[ad#zhengwen-center]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1979年

[ad#zhengwen]

第二届十大中文金曲,延续了第一届的风格,影视歌曲依然占据着重头戏。我能看出来的,就有关正杰的《天蚕变》,甄妮的《春雨弯刀》,郑少秋的《楚留香》,区瑞强的《陌上归人》——广播剧主题曲,张德兰的《茫茫路》——也是广播剧主题曲,汪明荃的《像白云像清风》。广播剧的杀出,倒把电影音乐给挤兑没了。由此,倒是可以猜得出,电视和广播依然是当时港人的主要家庭消遣方式,如果人人都去追热门电影的话,许冠杰就不必要唱什么《加价热潮》了。

翻唱曲目还在榜单上占着主要的位置,例如罗文的金曲《好歌献给你》就是来自日本马饲野康,而刚刚提到的《加价热潮》来自于美国第一个摇滚歌手,Bill Haley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即便如此,十大中文金曲,依然是原创歌曲为主的,甚至主力词曲作者比起前一年都没什么大的变化,顾嘉辉四首歌,郑国江和卢国沾分别写了三首歌的词。

受之前台湾民歌运动的影响,区瑞强和陈百强分别靠《陌上归人》和《眼泪为你流》杀入Top Ten榜单。同样的还有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的《橄榄树》。丰富了十大中文金曲的类别,在影视剧主题曲和市井生活两条路上,开出了一条新道路。陈百强当时算是乐坛新人,之后他还有七首歌成为十大中文金曲。更在2009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奖项,金针奖。陈百强,很难用十年前“偶像”或者“实力”来归类,他有着偶像歌手的风度,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创作者。

这一年十大金曲,传唱广泛的有不少,《天蚕变》、《陌上归人》、《好歌献给你》、《加价热潮》,都是当下歌手喜欢翻唱的曲目,当然,不能少了《橄榄树》。

欢迎下载:点我

[ad#zhengwen-center]

将怀旧进行到底

[ad#zhengwen]

相信大多数人看了标题,就大概其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没错,就是这个月上映的《将爱》,一部将怀旧进行过度消费的电影。

文化产业,最近消费怀旧概念,可以捯饬到2007年的《变形金刚》,正在拍摄第二部续集的电影。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开始消费怀旧?其实网络上对怀旧的消费要更早些,比如大把的“80后×××”。2009年纵贯线的出现,比较狠,从70后一直怀到90后。Big Four更是直接沿袭着纵贯线的思路做。接着一部在消费怀旧更消耗的纸巾的短片《老男孩》,更把这股风吹得更大。音乐界自打小虎队登上春晚之后,诸多组合也开始复出了:年轻一点的,草蜢;年长一点的,温拿,都纷纷做着自己的演唱会——哦,差点忘了去年的那个怒放演唱会了,拉了一群内地摇滚音乐人的什锦拼盘。在连四大天王中三个(当老板的黎明没开)开巡回演唱会的今时今日,王菲的巡唱似乎都显得不是那么特立独行了。甚至连每年暑假都要重播的《还珠格格》,都要出新版的了。

相比前几位大仙们,《将爱》的怀旧似乎时长似乎都显得短暂,不过才十二年而已。相信没几个人会把电影版当作电视剧版的结局来看。这部电影,准确来说,应该是反映当下社会中男中女的婚恋感情的。三个彼此并无关联的假设型情景,让观众不自觉的把今天的李亚鹏徐静蕾当成十二年前的杨铮和文慧。第一个故事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现实中的七年之痒;第二个故事用现实的情形映射幻想;第三个故事就是用扯淡的手法表达无厘头的欲望了。相比之下,第二个故事更靠谱点。当然第二段也是使用电视剧意象最多的一部分,最容易煽动起泛滥怀旧情怀的一段。

为什么开始消费怀旧?为什么消费的是70后80后?首先,电视媒体的爆发式发展是在八九十年代,而这段时间,又恰好是70后80后大开视野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成长期,有着牢不可破的感情根基;其次,当下70后80后既有着一定的消费能力,又有着部分话语权,所以只要稍微刺激一下他们的G点,不但会心甘情愿的掏钱出来,同样也不会留下什么恶评;同时,兲朝下,这批逐步肩负起社会大梁的人们又承受着各种压力,生活远没有当初美好,就更加愿意在精神上找回遗失的美好。

当前文提及那些十几二十年前的意象被过度消费之后,什么来填补这种精神上的空白?Beyond三子是不是也要重组了?太极也差不多要归来么?许家“文武英杰”呢?总不能把陈百强、邓丽君、张国荣和梅艳芳从天堂拉回来吧?

算了,喷了半天,我只是想说,怀旧的归宿只是一场虚荣,有时候给过往留些空白会比被新时代的产品填满更令人惬意。

值得纪念的不只是李小龙(外一篇)

其实,我接收到的有关李小龙的信息,基本都是二手料。从来没看过李小龙电影的我,对李小龙的印象基本上属于符号化和印象化的。当然了,他的确是一个符号。不过,坦白来说,我也并没有从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里收获到更多的直接资料——除了知道他父亲李海泉是个粤剧名伶。

[ad#zhengwen]

华人圈子里,把李小龙的位置抬得很高,嗯,高到了一种后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当然这跟他成名前那百多年中国积弱有着极大的关系。抛开他武术上的造诣不说,光说电影界,很多电影人都是他的忠实拥趸,关于李小龙的形象,也一次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相信更多的电影圈内外的人反复的看他的电影。但是,李小龙更像是香港电影早年的一个标志。在他背后,其实有着无数乱世中挣扎着活下来,并坚持拍摄电影的电影人衬托着他。他们是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基石。或者说,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让我有一丝兴奋或者说激动的地方,不是李小龙参加西洋拳赛,不是他跑到烟窟里拉出他兄弟,甚至不是梁家辉那种传统严父的教育方法;而是当张兆辉、钱嘉乐cosplay曹达华和石坚在片场出现以及在片场外影像的几分钟。张达明扮演的冯宝宝的父亲冯峰、卢惠光的于占元、余安安的曹太、杨恭如的梅绮、万梓良的吴楚帆、阮德锵的梁醒波,还有无数那些我都不认识的冒充五十年代片场的人们,反倒让我想起了TVB的那部《难兄难弟》——向谢贤、吕奇、萧芳芳、陈宝珠致意的剧集。还有那让人唏嘘不已的“七日鲜”。其实这些元素凑合起来,倒不失为像五十年代香港电影业致敬的片段。

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香港电影是小时候最大的生活乐趣之一——其他的包括:放假、没作业、压岁钱等等。小学时候还是基本上很难看懂诸如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类的电影。到了中学就骄傲到不屑于看老电影,以追求最新最潮的。后来到了大学,包括参加工作,闲来无聊看罢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却多少有点顿悟,原来小时候看的才是宝。大概二十年后,拍出一些向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致敬的片子的时候——希望那时候还有电影这门产业——我或许会真的从开场一直激动到结束。

坦白来说,《李小龙:我的兄弟》这部电影,没有那些现在的电影人cos老影人的话,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凑合的传记片——而且还是凑合在梁家辉、钟丽缇乃至叶璇身上。

外一篇:赵家的孤儿真可怜

阴差阳错的,闲着的两个小时内,看了今年岁尾三部热门片的第一部《赵氏孤儿》。陈凯歌的悲剧一是《霸王别姬》拍出来的太早了;二是《无极》的段子闹得太大了。平心而论,《赵氏孤儿》至少要好过《梅兰芳》的。岁尾抢钱档虽说未必能开个红门,至少不算是很糟糕。当然了,有葛优和王学圻两个人坐镇的电影,只要人物设定不太离谱,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只不过比起戏剧版本讲述的忠义故事来说,电影的剧本,倒更像是一个前后隔离的,靠一个小孩联系起来的两部短片拼接出来的电影。上集在讲的是忠义,比如那个人肉车轮的亲信;下集反而更像是一个卧薪尝胆的复仇故事。我觉得剧本对程婴的设定,似乎他并不爱赵武小朋友。这个失而复得的婴孩其实是程婴十五年培养的复仇工具。基本上我是没有感受到一点程婴对赵武的爱怜之心,更多的是对屠岸贾刻骨铭心的仇恨。大致上可以这理解:一个因为来源不同而情节迥异的折子,被放在陈凯歌手里,他不得不挖空心思的既要干掉《史记》版里的高大全,尽量把故事圆得更像是人干的事情。

哦,最后说一句,黄教主和范冰冰在这部片子里,多少还是看得出有些许进步的……

草泥马围攻行政机关

[ad#zhengwen]

这自然是一个标题党,其实这算是一篇电影观后感,可能含有剧透内容,想保留悬念的,请绕道看其他的文章。

看的是《西风烈》,能去看,完全是RP好。在新浪围脖上,随便参加了个活动。一生之中,从不相信中奖的好彩头能落在我头上,这次真就落上了。其实,将近30%的中奖概率,有什么所谓呢,反正此生无憾了。老子也是能中奖的。

《西风烈》的海报,大概半个月之前就占据了帝都大多数公交站的广告位置了。我初始路过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海报左侧的人是谁。后来仔细看过演员表,发现海报上找不到吴镇宇。所以姑且就把那个梳着奇怪发髻的男人认作是吴镇宇好了——当然,这个真的是吴镇宇的。号称“中国首部硬派警匪动作大片”——这个不知道哪家想出来定位,我觉得实在是太囧了。警匪、动作,大家想必都没少看,那么什么叫硬派警匪动作,费解得很。难道说,以前那些个警匪片,动作片都不是硬派的?那会是软派还是鸽派还是苹果派呢?其实国内好多电影都喜欢给自己一个莫名其妙的称号,比如张大师的山楂树之恋什么的。大概是流行吧,但是流行归流行,至少这称号得让大家看得懂。不明不白比名不副实更加可怕。

好吧,回到电影本身来。我因为懒以及计算失误等原因,是最后一个在活动名单上签到的。放映厅里人倒是不多,也就七成左右的上座率——因为算不上商业公映,只能算是前期的宣传预热活动。其实电影的画面到真的比情节和演员们硬派多了,要知道,并不是把一个个演员弄得灰头土脸,就能显出硬派来,我小时候天天泥巴里玩,也是那样,没人说过我硬派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倒是很紧凑,基本上不给观众任何上WC的机会。不过这样也不好,画面长时间处在打斗、惊险的状态,背景又是那么的硬派,多少有些审美疲劳,即便我比较乐意接受这种高节奏的编排。最好玩的情节,当属吴镇宇搞了一大群马,围住了一个破落县城的公安局——真不够写实的——虽然只是马,而不是草泥马,但是不由我不联想一下:草泥马围住了国家权力机器,太给力了!还有,段团长的台词里出现了城管、拆迁队,嗯,这两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武之师,终于在电影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当倪大红这位猥琐大叔,在吴镇宇段团长两位型叔决斗前一刻,击毙吴镇宇时,相信场内无数花痴女心痛不已。倪大红用最简单,或者说最不光彩的手法,赢得了胜利,比较起被愤怒和怨恨冲昏了头的段团长来说,这更符合一个警察,一个职业警察的身份。当然了,吴镇宇,这位认为杀手职业已经没有前景的职业杀手,没能在“公平、光明”的决斗中丧命,反倒死于冷枪之下,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了。

结局留了悬念,主创登台时也表示会拍第二部。至于我会不会看第二部,就要看会不会有如斯的RP,在被抽中,看免费电影了。